“”925年,孙传芳和张宗昌打了一仗,张宗昌任命施从滨为前敌总指挥,和孙传芳交战。孙传芳三次写信给施从滨要他倒戈,施从滨当然拒绝了。”
“1925年10月施从滨被包围,被俘虏后,有人劝孙传芳,大家都不杀俘虏,你把他关到南京监狱算了。”
“按道理说,孙传芳是正经保定武备学堂出身,又留学日本,比较尊重文人,治理五省的时候能够体恤农民,很得民心,这样的军阀应该是有一定的道德底线。”
“可是孙传芳不仅没有按照惯例放了施从滨,反而命令部下将施从滨斩首,并且暴尸示众三日。”
“不得不说,孙传芳处理施从滨确实有点过分。第一,当时的惯例是不杀将领,他破坏了大家都遵守的规则。第二,作为战败的将领,施从滨见了他还行了军礼,给予他尊重,即使要杀他,也要给他对手的尊重,枪决也就是了。第三,斩首,是很长残忍的刑罚,不仅斩首了,还暴尸三日,确实过分,又没有血海深仇。”
“消息传来,施家上下如同五雷轰顶,施从滨的女儿施谷兰当时二十岁,这个弱女子当即发誓,要杀孙传芳为父报仇。”
“施谷兰虽然是个女孩,但为人聪慧能干,13岁便当家理事,可见其心性能力无不远超同龄人。”
“可即使在聪明能干,一个弱女子要刺杀赫赫有名的大军阀头子孙传芳,这可谓难如登天。”
“施谷兰把报仇的希望寄托在她的堂兄施中诚身上,施中诚因为施从滨的关系,被张宗昌重用,后来掌握军权,却不愿为叔父报仇,施谷兰后来和他断绝了关系。”
“报仇无望,施谷兰三年后认识了阎锡山的谍报科长施靖公,没错,也姓施,这个人听到施谷兰的事情后,慷慨表示愿意为施谷兰报杀父之仇,施谷兰大为感动,决定以身相许,以报大恩。”
“到了1935年,施靖公已经当了旅长,可是根本不提报仇的事情,施谷兰大为失望,毅然带着两个儿子离开施靖公,自己决意靠自己的能力去复仇,这个烈女子性格刚烈如此,不让须眉。”
“1935年孙传芳已经下台,隐居在天津,并且信奉佛教,当了居士。”
“施剑翘有感于10年中空付许多心血而父仇未报,吟诗“翘首望明月,拔剑问青天”,并从此由“施谷兰”改名为“施剑翘”。这个名字一改,她好像开了挂一样,立即着手报仇计划。”
“她的复仇计划是这样进行的:一、刺杀手段:一个弱女子要想刺杀一个大军阀,肯定用手枪更合适。施剑翘于是典当自己的首饰,买了手枪。”
“施剑翘是缠了足的,她为了刺杀方便,做了手术放了足,然后苦练枪法,熟练掌握了手枪的技能。”
“二是情报收集,施剑翘多方打听,得知孙传芳已经在天津居士林当了居士,就想办法化名进了居士林,了解了孙传芳的行动规律、音容相貌、口音等信息。”
三是物质准备,施剑翘要刺杀孙传芳,要为父报仇,一定要做的轰轰烈烈,于是她提前印制了《感国人书》。揭露了她刺杀孙传芳的原因,让孙身败名裂,同时,她也写了遗嘱,决心赴死。”
“四是善后准备,施剑翘为了不至于让施家断后,首先制止了弟弟的刺杀行动,并且自己的刺杀行动也瞒着她弟弟。”
“刺杀前,她把自己的母亲送回南京,又把两个孩子托付给自己的妹妹,让自己无后顾之虞,可谓谋事深远。”
“一切准备完毕,施剑翘决定在11月13日星期三动手,那天孙传芳照例去居士林听经。施剑翘坐在后面,孙传芳坐在中间,施剑翘借口背后炉子太热,请求坐前面去,维持秩序的和尚答应了。施剑翘来到孙传芳的背后,趁着大家闭目诵经的时机,朝孙传芳后脑勺开了一枪,然后又熟练的补了二枪,孙传芳毙命。”
“佛堂一阵大乱,施剑翘把提前印刷好的《告国人书》和她父亲施从滨的照片,大声说了自己的名字和刺杀的原因,随即拨打了警察的电话,自首。刺杀完美结束。”
“后来天津的法院审理施剑翘,施剑翘告诉了自己的复仇经历,说:如果我父亲战死在前线,我无话可说,他是军人,战死我不会复仇。可是孙传芳残杀俘虏,还曝尸三日,实在是不共戴天的仇,不可不报。”
“天津法院判了她十年,可是她为父报仇的事迹已经传遍大江南北,国人无不为她感动,纷纷呼吁,要求无罪释放。”
“当时全国的妇女团体无不群情激奋,大家都各自通电,要求特赦,更有甚者到处找民国的政要名人,要求他们出面。”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我停下来,美美的喝了一大杯茶水,休息一下,润润嗓子。
李成蹊拍了我一掌,笑着说:“你说评书呢,还留个扣子,莫非还想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快说,后来是什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