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思允一路归京都,归程之中,心内急切如焚,满心皆是对楚子洺所予之信的期盼。每前行一步,思绪便如脱缰之马,在脑海中肆意奔腾,不断揣测着信中的内容。待抵京都,他首当其冲之事便是迫不及待地开启那写有“一”字之信。
信中如是写道:“今时,女子二十载卑贱之态,致怨声盈路。当知女子乃国之半壁,古有兰凤,金戈铁马战四国,其勇其谋,不让须眉。今之女子,二十余年来,虽默不作声,然或为隐忍。若一朝揭竿,其势不可小觑。君可直言于陛下,陛下圣明,定能明其中厉害。
夫民者,国之根本也。民以食为天,官与民为本。古之有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之所向,国之所在。君当知民之重,察民之需,解民之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君生于帝王家,身负重任,当以民为本,勤于政事,方可行于天地之间。
再者,年后君将封王,王爵虽贵,然仅爵位不足立。当于庙堂有差,方可立于百官之上为陛下分忧。为王者,当有为,有绩方可得百官敬服,得民之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君当博学多识,以增才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当自强,以厚德载物,心怀天下。
君宜早谋,展才于政事,以成大业。切不可怠于政事,荒于嬉乐。当以国家为重,以民为本,勤勉奋进,不负吾之所望。”
君思允览信毕,陷入了长久的沉思。那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如同重锤一般,敲击着他的心灵。他深感楚子洺之远见卓识,亦知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遂决计依信而行,为己之未来,为社稷之安稳,奋力前行。
君思允怀揣着对未来的决心和对国家的责任感,毅然前往御书房。一路上,他的思绪如翻滚的海浪,连绵不绝。脑海中反复浮现着楚子洺信中的话语,那些深刻的见解和诚挚的期望,如同明亮的灯塔,为他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当君思允踏入御书房的那一刻,一股庄重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皇帝正坐在书案后,专注地批阅着奏折,神情专注而威严。君思允恭敬地行礼,那动作一丝不苟,尽显臣子之礼。然后,他小心翼翼地从怀中取出楚子洺的信件,双手微微颤抖着呈递给皇帝,仿佛捧着一份珍贵无比的宝物。
“父皇,儿臣此次归来,有一物要呈给父皇。”君思允恭敬地说道,声音沉稳而坚定。
皇帝微微抬起头,目光落在君思允手中的信件上,露出一丝好奇。那好奇之色如星星之火,瞬间点燃了皇帝的兴趣。“呈上来吧。”皇帝说道,声音威严而有力。
君思允走上前去,每一步都走得极为谨慎,仿佛生怕惊扰了这御书房的庄重氛围。他将信件放在皇帝的书案上,然后退回到一旁,静静地等待着皇帝的反应。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又夹杂着一丝紧张。
皇帝拿起信件,缓缓展开,那动作轻柔而优雅,仿佛在揭开一幅神秘的画卷。目光在信纸上移动,每一个字都如同跳跃的音符,牵动着皇帝的思绪。随着阅读的深入,皇帝的神色逐渐变得凝重起来。他时而微微点头,仿佛对信中的观点表示认同;时而陷入沉思,仿佛在思考着其中的深意。
良久,皇帝放下信件,赞叹道:“楚子洺此人,文采非凡,见解独到。此信所言,甚合朕意。”皇帝的声音中充满了赞赏,那是对人才的渴望与肯定。
君思允心中一喜,连忙说道:“父皇圣明。楚子洺虽身处偏远之地,却心系国家社稷,其才学与胸怀,令人钦佩。”君思允的话语中满是对楚子洺的敬佩之情,眼神中闪烁着光芒。
皇帝微微颔首,说道:“此信中提及女子之事,朕亦想过许久。如今女子地位卑贱,确有不妥之处。来年,朕当好好思量此事,做一变革。”皇帝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之色,那是对国家未来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