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春耕(1 / 2)

四月上旬,宁城县委办公室

“书记这两周以来,跑市里跑了七八趟,但还是没能说服市委常委们把那个家伙替换掉。”

“李老书记在天洲终究还是有很大能量啊!他本人又还在省政协,那可是副部级干部!”

“只要李桂明那家伙在项目里不出什么大错,我们估计很难把他踢出去了。”

发现李桂明如平常一般,在办公室根本找不到人影后,张江洋便和其他两人分享着这段时间的工作。

在他透露的情报里,林生文对李桂明分明是厌恶到了极点。

可惜这厮的后台硬到了这种程度,即便是前途无量的林生文也暂时撼动不了。

江跃听罢,只能叹了一口气。

张江洋奇怪的问道:“怎么了?这家伙作妖了?”

江跃摇了摇头,解释道:“这倒没有,他借着调研和招商为借口,总是整天都不见人。”

张江洋又问道:“那就是那些特派员下来,反而让【宁城模式】的工作出现了梗阻?”

江跃这回倒笑了起来:“以前是我视野狭隘了,特派员们下来是真干活的。”

刨除掉李桂明这个隐患,其他特派员们已经在各个岗位上尽心尽力,使得今年宁城的春耕筹备工作进行的很顺利。

而再加上列入省重点项目的消息传播开,连引进的五羊销售都增加了不少信心。

连第一季的水稻都没开始种植,就直接配合招商的同志,在三个试点乡镇引进了一整套的大米加工产业链,直接增加了不少就业岗位。

而这时也有更多的投资商看到了商机,其中一家甚至为了搞定地趴粮损耗过大的问题,投资建了大型的大米烘干厂。

地趴粮是国内农村普遍存在的储存方式,即为粮食收获之后,会将它们放置在闲置的地方晾晒。

等初步烘干之后,才会出售给粮所,或者自己再进一步将粮食加工成精米、面粉等自行使用。

但这种传统的储存方式会造成极大损耗,先不说逃脱不掉的鸟雀叮食,连天气突变等原因使得相当一部分粮食出现霉变。

解决办法当然早就有了,只要收割完毕后将粮食送至烘干厂,就能完美解决!

但为什么时至今日,地趴粮还广泛存在?

就是种粮的收益实在太低,粮食烘干费用远远超过了粮食损耗,粮农自然会选择经济效益最好的办法。

可【宁城模式】中,江跃等人选择了打造农产品品牌,在合作社和集体经济的田地上统一种植优质大米,再通过五羊销售进行品牌营销和大米销售。

这样提升了大米附加值的情况下,种粮收益才得到提升。

地趴粮的损耗超过了烘干费用,这才使得这座大米烘干厂能够落地。

产业链就是这么一点点、一步步的完善扩大,立足于三个试点乡镇,也会创造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

村民们出来打工,就能在家门口,务农也能有更高效益。

【宁城模式】的愿景,在今年的春耕开始时已经初步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