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重生从黄埔开始 > 第124章 回到南京

第124章 回到南京(1 / 1)

周亦云去往了军营,在军营里面见到了杜,在杜的讲解下周亦云才知道了司令一些隐蔽的操作和一些安排,原来司令不断抽调装甲第一师中的黄埔军官,凭借这些军官的影响力,去掌控那些被黄埔学生所裹挟的军阀部队,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南昌起义爆发后,由于在党的城市派的安排下,让这些力量源源不断地朝着起义军方向奔赴,与之汇合,壮大革命队伍妄图占领广州再次发动北伐。

1927年8月初,太阳的光芒的照耀下,第20军、11军以及新编第1军的战士们,顶着酷热,在烈日炎炎下的道路上行军,他们高举红旗,汗水如注,浸湿了他们的衣服,按照前敌委员会预先制定的计划,起义军3万余人,开始分批有序撤离南昌,毅然踏上了南下粤省的艰难征程。

部队沿着蜿蜒曲折、崎岖难行的小路前行,先后取道临川、宜黄、广昌。一路上,所经之处的百姓听闻起义军将至,纷纷自发行动起来,他们满怀热忱,提着自家的茶水,背着干粮,早早地等候在路旁。百姓们望向举着2红旗的起义军的眼神中,满是期待与信任,那是对一支真正为穷苦大众谋福祉、解困境队伍的热切盼望。

起义军的宣传队的战士们一边抓紧时间,热情地向百姓宣传革命道理,让革命的火种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一边加快行军步伐,步伐坚定地朝着广东方向前进。

当部队朝着抚州前进时,变故突生。蔡贤初竟率领11军10师,做出驱除党员的恶劣行径,随后公然率领部队脱离了起义军,加之部队尚未进行全面整编,党的工作没有作到位,部队还掌握在军官的手中,沿途士兵逃跑现象层出不穷,等到达抚州时,起义军人数锐减,仅剩下2万余人。

8月25日,起义军的先头部队快速的抵达了江西壬田地区,在这里,他们与堵截的国民党军钱大军部狭路相逢,一场激烈的战斗瞬间爆发,起义军的战士们毫无惧色,他们紧紧握住手中的步枪,口中喊着起义军南下的口号,勇猛向前不顾一切地向敌人发起猛烈冲锋,子弹带着尖锐的呼啸声,在战场上穿梭而过,不时有战士不幸中弹倒下,但身后的战友们,毫不犹豫地迅速补上,继续奋勇无畏地向前冲去。

经过长时间的激烈交火,起义军凭借着顽强不屈的斗志、灵活多变且出色的战术,成功击退敌军,赢得了这场关键战斗的胜利,第二日,乘胜追击的起义军士气高昂,顺利占领瑞金,瑞金的百姓们听闻起义军到来,纷纷涌上街头,夹道欢迎。

然而,革命的前进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8月末尾,起义军在会昌遭遇了国民党军更为顽强、激烈的抵抗。前敌委员指挥部内,委员会成员们神色严峻,冷静的分析着眼前瞬息万变的战局,他们必须迅速做出判断,及时调整作战策略。

战场上,起义军战士们英勇无畏,在枪林弹雨中灵活穿梭,有的战士为了给战友开辟一条安全通道,不惜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敌人的子弹,有的战士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他们的,每一次挥拳、每一次拼杀,都带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与对敌人的刻骨仇恨,经过2小时的浴血奋战,起义军最终成功攻占会昌城。

但这场战斗的胜利代价十分惨重部队锐减到1万5千余人,由于形式的变化在前敌委员会的指挥下起义军陆陆续续的回到了瑞金,这时有人建议放弃广州转向工农运动最好的地方转移,决定改道东进,经闽省长汀、上杭,沿着汀江、赣江南下。

9月中旬,起义军1万5千余人由福闽省进入粤省大埔,在大埔经过前敌委员会商议,起义军留下朱指挥率领的3000余人留守大埔三河坝,主力向潮汕地区进军,9月232日,起义军攻克潮州,成立潮安县革命政府。

然而由于起义军的南下路线,湘,闽,粤的敌军将起义军围堵在了粤东9月27日至10月3日,起义军在揭阳汾水、潮州、汕头、大埔三河坝等地,与民党陈济堂、黄绍竑、钱大军部展开激战,主力遭受重大损失,部队大部溃败。

周亦云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原本对汪季新心存忌惮、处处小心的粤省军阀,此时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再也无需给汪季新丝毫面子。而一直追着我党的武汉政府第四军,也成为了粤省军阀的主要防范对象,与另一个时空不同的是,这一次粤省军阀并未放任第四军入粤,所以不会全力堵截我党,恰恰是周亦云的此番操作,成功让局势朝着有利于起义军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粤省的军阀不再惧怕武昌政府的施压,行事风格愈发强硬,而张法魁因失去了原本的根据地,急切地想要寻找一块立足之地,粤省自然而然成为他眼中的最佳选择,如此一来,粤省军阀不得不分出一半兵力防备张法魁,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他们对起义军的注意力与兵力部署。

尽管起义军在前期战斗中损失严重,但历经战火洗礼与艰难考验,队伍变得更加团结、更加有凝聚力,潮汕失败后汇合大埔三河坝的部队,经前敌委员会商议当机立断先打最弱的闽省军阀,部队冲出包围之后,在饶平县召开了重要会议,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起义军转移到敌人兵力不够,统治力弱的地方,其他的同志分散突围,避免被敌人围歼

这时的周亦云正在武昌陪伴林娥,然而这时从南京发过来了一封电报,电报里面要求周亦云速度赶回南京面见司令,周亦云正因林娥即将临盆,不得不将她留在武昌,自己则独自踏上了前往南京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