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宗自知此等口舌之争绝非萧瑀对手,也不着恼,淡然一笑,闭口不言。
太平盛世,政事堂掌握着帝国政务,朝官乃是帝国主体,如何施政,自是他们说了算。
可是危难之际、政局动荡之时,道理却往往尽在刀枪铁蹄之下!
眼下关中不靖,数十万东征大军陆续返回关中,统帅李勣立场不明,东宫六率与右屯卫才是东宫的主心骨,只要军方意志坚定、上下一致,岂是几个文官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可以左右?
看了看身边一直低头喝茶闷不吭声的李靖、房俊,李道宗撇撇嘴,不再说话。
李道宗明白的道理,萧瑀又怎么会不明白?
他看着沉默的李靖,然后将目光看向房俊,沉声问道:“越国公乃军方柱石,却不知对老夫之言有何意见?”
江夏郡王虽然是宗室郡王,战功赫赫地位尊崇,但并无军权在手,想要阻止太子出城,就只能说服这两位军方巨擘。
李靖手握东宫六率,宿卫宫禁,整个长安的防务操之于手,自成一派,且威望颇著、声势太高,很难赞同自己的立场。但李靖身份特殊,有些敏感,等闲并不会对东宫内部利益之分配发表看法,即便表达了立场,太子也并不一定会在意。
但房俊却不同。
身为太子最为信赖的臣子,更有立下赫赫战功的右屯卫在手,房俊的意志几乎就等同于东宫军方的意志,与其尝试说服李靖,还不如直接说服房俊。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长孙家、宇文家走投无路被迫将家中嫡女嫁给房俊为妾希望得到房俊帮助之事早已传遍长安,他岂能没有耳闻?借此机会,也正好试探房俊的立场。
孰料,房俊闻言放下手中茶杯,抬眼看了看他,然后开口道:“宋国公怕是老糊涂了,陛下东征归来,殿下身为人子自当出城三十里恭迎圣驾,方显孝道,您这般阻止太子尽孝,是否想要败坏太子的名声背负不孝之骂名,待到天下舆论群起而攻之,再废黜太子、另立储君?”
此言一出,殿中一片哗然。
刘洎怒声呵斥:“房二,休要血口喷人!关陇叛逆乃是铁一般的事实,天下谁人不知?你如今收了长孙、宇文两家的闺女,与其沆瀣一气,颠倒黑白,不啻于国贼矣,人人得而诛之!”
萧瑀更是气得胡子直翘,心里将房俊的祖宗十八代都问候了一遍。
娘咧!
长孙、宇文两家将闺女嫁给你,你就立马站到他们一边,可我兰陵萧氏早已将嫡女嫁给你,你怎地却吃干抹净不认账?
咱萧家的闺女算是白白被狼崽子给叼走了……
房俊好整以暇,瞅了刘洎一眼,手指敲了敲面前案几,淡然道:“刘侍中最好搞清楚,朝堂之上政见不同自可驳斥争辩,但切勿信口雌黄、颠倒黑白。今日殿下召集吾等在此,是商议可否出城恭迎圣驾,而不是让吾等在此蝇营狗苟、争权夺利!汝身为门下高官官,自当竭力辅佐太子处置国事,而不是整日里排斥异己、唯利是图,汝好自为之。”
娘咧!
刘洎鼻子差点气歪了,我不过是反对太子出城而已,怎地就成了信口雌黄、颠倒黑白?
他还欲再说,李承乾已经沉着脸,不悦道:“朝堂之上各抒己见,孤虚心纳谏,自是寻常,可谁若是心怀不轨,不将帝国之利益放在首位,休怪孤不讲情面!今日只讨论可否出城恭迎圣驾,余者一概不论。”
武德殿内安静下来。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太子今日之所以召集群臣在此议事,最重要是希望东宫上下能够达成一致。无论内里如何争权夺利,如何报复打击,表面上必须方向一致、共同进退。
毕竟现在他这个太子尚未登基,这才是一等一的大事,攸关所有人的根本利益……
一直闷声不言的马周忽然开口,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职务不同、立场不同,政见难免有悖,这般争执下去很难论清楚孰是孰非,微臣建议,不如干脆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绝对公平,以免相互扯皮没完没了,误了大事。”
房俊笑了,颔首道:“臣附议。”
没想到大唐也能来一次民主集中制……
李道宗也道:“臣附议。”
一直不说话的李靖紧随其后:“臣附议。”
刘洎快要气疯了,忿然道:“这公平吗?臣反对!”
现在武德殿内,有萧瑀、岑文本、李靖、房俊、李道宗、马周以及他本人一共七人,其官四、武将三,看似文官这边占着上风,可问题是我们中出了一个叛徒……
马周这个京兆府尹却是文官当中的异类,一般不表态,但只要表态,要么站在太子一边,要么站在房俊一边,立场很是坚定。
军方很明显赞同太子出城恭迎圣驾,以此加快太子登基进程,可以更好的稳固他们的地位,免得李勣那边彻底倒向太子,会使得李靖、房俊等人的权势地位收到大幅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