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黄天之世 > 第五百二十二章 学院

第五百二十二章 学院(1 / 2)

随着四州百万民众进入并州,安稳了下来,太平道也正式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各地持续增设学堂,修建道堂,各处的工坊也建立了工坊学院。

第二期、第三期符祝也从道堂之中,加入到了政务和军伍之中,为在前几次大战之中损失颇重的黄巾军及时补充了新鲜的血液,缓解了太平道政务的压力。

“讲武堂”和“太平道陆军学院”两座军事院校,于晋阳落成之后,黄巾军的军事也开始慢慢的步入了正规,现在许安不要太过于担心军官的素养问题了。

接收了系统化教学的中下级军官,和接收了基础战略,熟悉了兵书的将校,将会进一步提高黄巾军的战斗力。

如今汉军军中的军官素质确实更高,他们拥有着渊源的家学,他们拥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条件去学习。

但是不久的将来,如果他们不做出改变,那么黄巾军将会迅速的超过他们。

拥有着渊源的家学的汉军军官却是少数,他们死去之后,却难以弥补。

但黄巾军如今设立军事院校,集百家之所长,系统化的教学,教授基础的知识。

却可以迅速培养大量的合格的军官,他们可能称不上优秀,但是他们大部分都可以胜任他们的职责,他们将会是合格军官。

正因为如此,黄巾军就算是战死了大量的军官,但是黄巾军却可以迅速的弥补。

虽然这么说很残忍,很无情,但是事实就是如此。

起义是革命人民为反抗反动统治而举行的武装暴动。

而革命必然会导致流血牺牲,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被推翻的阶级绝对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会用最酷烈的手段,最残忍的手法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想要解放天下,一统天下,必然要经历无数的艰难险阻。

而要度过无数的艰难险阻,必定会有无数的人倒伏在终点之前,必定会有无数的人牺牲在前行的道路之中。

“太平道医科大学”也在七月的时候,正式在晋阳建立。

华佗招收的第一期的学生,除了数名并州当地的医者外,其余尽皆都是在黄巾军充任军医的符祝。

太平道医科大学第一期的学生,共计有一百人。

医学院的教材是华佗编写的医书,以及一些世家之中的藏书,还有一些医者贡献出来的医书。

那几名进入太平道医科大学修习的医者,都是将藏有的医书贡献了出来之后,才被许安允许加入医学院之中。

那些敝帚自珍的医者,都被许安排除了在外。

他尊重这些人的个人意愿,但是既然他们并非太平道中之人,又不愿意交流医书,那么也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让他们进医学院修习。

太平道新设立的工坊学院刚刚草创,都是比较简单。

第一批招募的学生,也都是有基础的人,都是那些匠人的后代。

这个时代子承父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铁匠的儿子还是铁匠,木匠的孩子多半还是木匠,稀疏平常。

如同农户家的子弟很小的时候就要帮助家庭做农活一样,这些匠户的子弟在很小的时候就要开始帮助家庭做一些杂活,而这些杂活都是关于他们父辈工作的,自然而然也懂一些基础的东西。

工坊学院也是聘请的一些老工人,教材也是通过赏金让那些工匠提供知识,还有一些世家的藏书,提供的一些技术,然后派遣人专门归拢而成。

当然除了教导技术以外,还负责教导一些简单的识字读写。

至于蒙学、郡学、国学三类学院。

蒙学现在是最为兴旺的,因为四州百万民众进入了并州。

各地择优录取学子,许安在各地下令再度扩建了蒙学堂,如今第二期蒙学的童子,也有一万三千余人。

现在一共三万三千名学童在蒙学堂之中就读。

不过相比于兴旺的蒙学堂,郡学堂和国学堂就要差的比较远了。

现在黄巾军的郡学堂学生一共只有两百余人,国学堂更是一个学生没有。

不过国学堂倒是称得上真国学,祭酒乃是许安,负责教授的老师则是阎忠、杨绩、庞渤、傅祁、许攸等人,都是可以被称为名士的人。

现在的郡学堂之中,大部分的人实际上都是阎忠、杨绩、张辽、郝昭等人家族之中的族人。

不过要不了,郡学堂就将会多出大量的并非是世家豪强出身的学生。

学堂制度也经过了整改,现在规定为蒙学之期为三年,通过考试毕业者称为童生,成年后有资格去各乡亭为吏,绩优者可以升入郡学。

郡学之期也是三年,第三年可以进入各地郡县协助办公,通过考试毕业者被称为秀才,成年后有资格进入各地郡县为吏,绩优者可以升入国学。

进入国学之后,修习四年,第四年可以进入晋阳府衙之中协助办公,绩优者可以留任于晋阳府衙,其余通过考试毕业生成年后则有资格进入其他郡县为官。

从国学堂毕业之人,皆被称为举人。

原本许安定的是六岁到十二岁可以进入蒙学院修习,但是考虑现在的年龄是按照虚岁算,出生当年是记为一岁。

所以许安将蒙学堂的年龄要求提了一些,提到了在七岁到十三岁的孩童,可以进入蒙学院中修习。

也就是说,如果按部就班,从七岁开始修习,进入蒙学院,那么最早在十七岁,便能于国学院毕业。

不过实际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真的是天资过人,不然绝对不可能这么顺利。

从蒙学到郡学再到国学,三所学院跨度颇大,要想通过考试毕业,并非是一件易事。

第一要知道的是考试合格和能否升学自然是两个概念。

蒙学的考试考试合格还是比较容易,但是郡学的考试就难上一筹,而国学的考试,则更为困难。

蒙试,郡试、国试三次考试,升学的名额都有限度的,全部是择优录取,这三次考试无疑将会淘汰大量的学生。

以第一期的两万名学生举例,蒙学入郡学,十里取一,入郡学者人大概的数量会控制在两千之数。

而这两千名郡学生,再十取其一,取二百人,进入国学院之中修习。

蒙学学生,三年期满未通过毕业者,会有两个选择。

一是留下继续就学,直到通过考试,成功毕业为止,当然这个时候,太平道便不再为其提供饭食,支助其学业。

学生的学费,还有一应的吃穿用度都将由学生自己负责。

二便是领取结业证从蒙学堂毕业,这类学子被称为学员,没有成为吏员的资格。

设立蒙学堂的目的,第一是为郡学、国学输送人才,还有便是进行启蒙教育。

不过这一部分人,他们能认识一部分的字词,学过术算,人需要尽其才。

许安的计划是不仅仅在军队之中推行识字班,还要在乡间推行识字班。

如今在并州的农户农闲时分并没有像之前那么忙碌,农忙之时,虽然忙碌,但是黄昏之时也会返回家中。

因此,许安想的便是这些学员日后返乡,可以教导其他的人识字,术算等知识。

还有便是太平道发布政令和条律,这些学员可以正确的解释意思,而不至于再被乡间的豪强掌握话语权,掌握解释权,不至于被人诓骗。

现在黄巾军治下的世家和豪强虽然已经是被鹰狼卫清除了大半,但是地方宗族的势力实际上依旧颇为根深蒂固。

这是上千年以来文化影响,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