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黄天之世 > 第七百三十三章 风雨欲来、灾荒将近

第七百三十三章 风雨欲来、灾荒将近(1 / 2)

开国大典在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之中落下了帷幕。

但是阅兵所带来的震撼仍旧留在了众人的心中,许安很清楚这一次的阅兵绝对有汉魏两庭的奸细隐藏在人群之中观看。

这一次的阅兵可不仅仅是敲打如今太平道境内那些不安分的势力,更多的是为了敲打太平道周围的势力,彰显军威,让周边各国知晓太平道的强弱,而这其中的周边各国,自然是包括了汉魏两庭。

等到汉魏两庭收到长安这边的消息之后,恐怕会征募更多的军兵,提高对于太平道的防备,将其预警值拉到最高。

而其战争的烈度恐怕会上涨到最强,他们被贾诩抛下的诱饵洛阳地区所迷惑,以为太平道真的后继无力,在得到了一定的安全之后,安心的开始争斗了起来。

汉魏两庭之中,根本没有人想到许安竟然以一个不可思议的方式进入了益州,并在一举击破了益州军主力,收降了所有的东州兵。

不同于汉魏两庭,汉魏两庭治理地方,主要是靠地方的世家豪强,其官吏也多是世家豪强。

但是太平道如今已经有了一套系统的培育官吏的手段,现在太平道境内各地的官吏多是道堂出身的。

今年是初平五年,郡学院第一期的学生也即将学满三年,太平道的第一届郡生试也将举行。

不过现在或许应该说是太平道的第一届郡生试,应当说是明国的第一届国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投资,并非是一时便能彰显出来,但是不管得到收益的时间是多久,也必须要去投入。

国学院现在被设定为四年,从国学院毕业者,通过了实习之后便可授官。

而那些早毕业的郡学生,许安也准备将他们先安排到各地的屯田所去管理屯田,或者是九部之中锻炼,能力足够后,外放到各地作为官吏。

仅凭道堂的学生,其实是不足以管理偌大的四州之地。

道堂招收的是成人,是速成班,从原先的一年学制到如今已经变成了三年学制,学习的都是为官之道和如何成为符祝。

他们实际上只是作为过渡的一批,作为国学院的学子还没有成长起来之时,临危受命的一批人。

当然他们也被授予了在达到了要求之后,可以进入国学院深造的机会,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太平道的官吏选拔方式,以及地方豪强世家的力量在被清扫之后空前弱小,对于地方的掌控力远高于汉魏两庭。

太平道的官吏治理地方,靠的是太平道的影响,靠的是黄巾军手中的刀枪,而不是靠着豪强世家。

汉魏两庭终究是对于太平道了解太少,最终咬了鱼饵,打出了真火。

如今他们已经是钻入了套中的猎物,唯一的生机就是趁着益州还没有完全被太平道消化,率先分出胜负,再以全国之力对抗太平道。

不过,汉魏两庭似乎短期之内,难以决出胜负,田丰被从狱中释放,临危受命守备青州。

青州虽然只是换了一个人作为镇守,但是效果却是大不一样。

许安向着东方看了一眼,那里是汉魏两庭所在的方向,恐怕现在整个黄河成为了汉魏两军交锋的战场。

许安现在也想起来了一件事,他记得虽然不是很清楚,但是他知道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的那一段时间,中原各地的灾荒就没有少过。

蝗灾、旱灾、疫病就如同雨后的春笋一般冒出。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描绘的正是东汉末年这个时代中原大地发生的惨状。

现在汉魏两庭打的越凶,等到灾荒一到,他们的国力也将会衰减的多。

许安眉头微蹙,很多的记忆都已经消退,他只记得发生灾荒,但是却不记得具体的时间。

而且,他还想起了一件事。

长安城好像在东汉末年发生了好几次的地震。

初平四年的时候,正月的日食,六月的扶风大风,雨雹。

他当时还在益州的时候,十月、十二月两月,长安城都发生了地震,但是规模并不大,只是感受到了震动,并没有造成人畜的损伤,只是有一些本来就是危房的房屋遭到了破坏。

古时将地震称为地龙翻身,认为是地下的神龙翻腾所导致。

在汉时讲究天人感应,所以很多时候当时的官员可能会因此被免职。

原本的时空之中,正是因为初平四年的地震,司空杨彪遭到了罢免。

不过现在长安是被许安所占,许安很清楚所谓的地震并不是什么地龙翻身,只是一种自然灾害。

在许安这里也没有什么天人感应,毕竟在太平道的宣讲之中,许安就是黄天,要什么感应?

于是地龙翻身在太平道官方声明之中,变成了太平道的符祝在斩断汉庭龙脉引发的动静。

本来许安还以为要费一些口舌,但是没有想到消息一经传出,所有人竟然都相信了这个说辞。

甚至于隐藏在长安的一些绣衣使者都跳了出来,刺杀长安城中的太平道符祝。

不止是普通的民众,就是汉庭也是真的相信了这个说法。

许安本来是想要消除地震带来的负面影响,结果最终地震却反而是变成了一件好事,不仅加强了太平道的正统性,还减弱了汉庭的威信。

称王开国不仅仅是许安一人之事,还是太平道其他人的事情。

历史上有很多黄袍加身,劝进称王称帝之事,就是因为在称王称帝之后,新王新帝需要封赏群臣,一般来说都会再进一步,就算官位不能再进一步,也必然会要封赏一些钱财。

太平道开国,自然也是不能免俗。

开国大典已经结束,但是开国大典后的封赏仪式等会还要举行。

封赏的名册已经拟定,就等许安前往宣政殿的正殿宣布,但是许安现在却是站在了宣政殿的后殿之中没有行动。

“中州的粮仓都储备好粮食了吗?”

宣政殿后殿,许安面色有些凝重,他偏头向着一旁的许攸问道。

许攸是中书府的府令,又是中州的承宣布政使,在前往益州的时候,大部分的政务都被许安交给了许攸处理。

“前不久冰雪消融,已经从并州运来了足够的粮食,如今各地的粮仓已经填满,请明公放心。”

许攸听到许安询问,胸有成竹的回答道。

此前他对于许安委任贾诩为中军府府令而却不给他升任职位心里有些不满,但是随着三府九部的确立,升任了中书府的府令之后,那点不满也烟消云散了。

法部、吏部、工部、户部、农政部、外务部、内务部七部都属于中书府下管理,可谓是真正的位高权重。

比起秦时的丞相,权柄也差不上太多。

不过许攸也知道,许安设立制度向来讲究权衡,如今的安排只是暂时的后续肯定还要重新划分。

实际上法部和外务部两部也是在许安的直属下。